淮安市淮阴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淮安市淮阴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这里的农户何以自愿“上楼”
发布时间:2016-11-21     浏览次数:     来源:

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

  中国江苏网11月20日讯 “平生头回带村民到区信访局上访,给组织添麻烦了吧?”10月初,见宿迁市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刘庆军登门,中扬镇68岁老党员毛凯州一脸尴尬地解释。

  “别误会。”刘庆军笑着说,“已有200多农户联名写信,要求集中居住。可搬迁要按规划逐步来,请您老多做工作。”

  集中居住争议多、推开难,这儿为何挤破头?宿城区在涵盖中扬、屠园等乡镇的城乡统筹试验区内,建成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居住区——7个安置小区占地1470亩,359幢6层商品楼配套齐全,3万多新市民带田“上楼”,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土地流转、扶贫开发和产城融合综合试验区。

  2012年2月,宿迁将成子湖扶贫片区最穷的中扬、屠园、仓集3个乡镇,规划成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后仓集镇调出),想借改革之力,啃下这块扶贫“硬骨头”。

  3个乡镇总人口12万,其中贫困人口3万,占全区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35个村中,省定经济薄弱村19个,占全区薄弱村的一半。穷则思改,宿城在全省率先试行农民集中居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集中搬迁后,新增的农地指标拿到市土地交易市场拍卖,用农地溢价安置村民,使之成为“离乡不离田”的新市民。

  “关键是‘富安置’,不让农民背着债务住新房。”宿城区副区长、试验区党工委书记钟波说,在自愿前提下,实行先安置后拆迁、先建房后流转,让农民得土地权益变现的实惠。

  搬到古山河小区52幢的王召玉告诉记者,他原住在屠园乡王洼村贺庄组,老屋拆迁拿到12万元,在小区选了套103平方米安置房,每平方米1150元,交完房款手中还余1500多元。

  “屋虽拆了,宅基面积还算自己的。”入住中扬镇富康佳园29幢的耿树国家“拆”出2亩宅基地复垦后,同7亩耕地一道流转,每亩800元,每年“地租”收入达7200元。

  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标透露,已搬迁的8000多农户,通过土地集中整理,户均节约用地0.75亩;户均增加耕地1.4亩,相当于每年增加流转收入1120元。近3年,试验区已向市、区贡献工业用地指标5340亩,农民也持续享受“土地反哺”的红利。

  让“洗脚上楼”农民有事干,集中居住区才不会唱“空城计”。试验区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就业优先、产城融合的做法,受到国家和省扶贫部门的肯定。

  “4年前,起步时已找到省农垦、上海光明米业等用地大户,还同他们签订农业用工‘就地找’的协议。”刘庆军说。

  试验区集中的3.4万亩土地,如今归省农垦集团宿迁公司副总经理邓权才“管”。他说,农民能从省农垦挣到三笔钱:每亩800元的流转费,但农业直补仍归农民;周边9000多名农民常年打零工,年收入至少8000元;每年付给当地11个农机合作社1300万元劳务费。

  安置小区刚打桩,规划的中扬、屠园两个配套产业园开始启动。新建和盘活的44栋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如今已吸引40多家企业落户,就地用工5000多人。

  去年,试验区中村居集体收入均达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至13448元,年均增长13.2%,已有1万农民摆脱贫困。

  搬进安置小区,并不代表融入市民社会,从此安心扎根。试验区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加速农民市民化的抓手,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在拥有20个科室的古山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候做B超的陈至忠说:“过去做检查要到20里外的区医院,如今医院开在小区里,区医院专家轮流坐诊。”

  通过构建“三进三不出”服务体系,即警务、金融、文化活动进社区,就医、家政、矛盾化解不出社区,试验区已建成警务室4个、创建省级幼儿园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室3家,垃圾储运和污水处理站9个,基本实现群众需求不出社区。试验区获得“江苏美丽乡村”“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在古山河社区服务中心二楼,记者见到“第四期缝纫培训班”横幅。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姬如松解释说,7个社区服务中心,定期对居民开展家政、维修、网络、城市文明等技能和知识培训,提升新市民素质。

  省政府参事包宗顺研究员认为,衡量农村改革成败有5个维度,即是否自愿、有偿、农民得利、集体增收和保护耕作。目前看,宿城试验区的探索,有利于土地长期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应该肯定推广。

  本报通讯员 王晔 梁前荣

  本报记者 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