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淮安市淮阴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以城镇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发布时间:2016-08-17     浏览次数:     来源:

城镇化对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以偏重大中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模式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急剧缩小、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城镇化政策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放缓、新型城镇化政策日臻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下降。

    在江苏城镇化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阻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收益减少;人口城镇化滞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亟待解决;区域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带来的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一定程度的失调。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动江苏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瓶颈制约问题,也对江苏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镇化路径应以“中心镇”为主导、以土地规划合理化、人口市民化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抓手。

    中心城镇为主导。一方面要坚持区域分类指导原则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发展中心镇,必须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城乡的空间融合和共同发展。苏南中心城镇发展的重点应放在规模化发展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上;苏中中心镇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城镇企业质量,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中心城镇对周边农村的经济辐射力;苏北地区中心镇发展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心镇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政策引导,防止城镇发展不当加剧城乡居民负担。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功能,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收入。发挥中心镇功能的关键在于加快劳动力、资本和产业等各种要素向中心镇聚集。一是要积极引入外资,促进外资企业与中心镇工业区和乡镇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让资本要素的投入,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提供经济保障;二是要吸引农村企业向中心镇转移,促进劳动力要素向中心镇聚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要积极引导资本开发新型农业,参与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型农业,带动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土地规划合理化。一方面要推动土地高效集约使用,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严守底线是推动城镇土地集约化使用的关键。一是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调查、登记工作,完善土地确权制度,确保本应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土地的所有权落实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建立公开公正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制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的市场上向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三是要在严格控制征地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能使经济成果和优质公共资源向村镇流动,带动小城镇与农村共同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引导重大专项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对接。要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体系。苏中和苏北地区要加快提升城市密度,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尽管目前江苏已经统一了城乡户口名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的处境,但进城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就业机会、收入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当前江苏应该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一是要放宽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落户条件, 加强职业培训,使其拥有较稳定的生活;二要鼓励在城市发展较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落户,实现就地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减少农村居民保障性支出。一是要重视农村学校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保障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二是要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享受现代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三是要推广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生活保障。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居民收入来源。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中心镇产业,要结合实际,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农村劳动力素质相适应的产业。一是要稳定第一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效率,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在符合环保要求的条件下,中心镇要承接城市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支撑,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到第二产业中来;三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带动投资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继续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建立农科教一体化农科体制和高新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使科技进步与农业农村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加快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四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